|
在我的朋友圏里大概有1000多人,其中有一半是写 作圏的朋友,一半则是工作上的伙伴和生活中的亲友。
记得曾有一段时间,我特别排斥朋友圈,因为每次刷 完之后都不太开心,虽然时有收获,但更多的是心里堵 得慌。
这位朋友春风得意马蹄轻地跑到了马尔代夫度假,那 位兄弟新房搬迁郊外两居室换市区一梯一户江景楼,要不 就是新加的文友新书上市卖断加印……
如此光鲜,你说我还有没有好心情继续奋斗了?
不过后来我发现,每当我先发制人地发了朋友圏后, 再去刷圈,就会开心很多。
而且,每次刷圈时,我都会有意识地删除几个毫无印
象的朋友——当然,有些人不方便删除,但屏蔽朋友圈还 是可以的。这样做的目的很简单,就是让朋友圈保持一个 有进有出的动态,心情自然会好很多。
除此之外,我还会限定一个时间,比如说10分钟之内 能刷多少就多少,该赞评的毫不手软,看到真正的深度好 文也会先收藏,回头细读。
其实,以上的玩法暗藏着某些科学的心理机制。不 过,在跟大家正式揭晓之前,让我们先来讨伐一下朋友圈 的两宗罪吧
抑郁,滤镜裹挟下的点滴幸福
还记得初次邂逅朋友圈的那一夜吗?
还记得第一次看到满屏飘赞的那份喜悦吗?
还记得那一年,我们逐渐厌倦了从微博那里用@的方式联 系这个世界,联系这个世界的刀光剑影和红人名媛,联系那些 嘈杂到近乎菜市场的光怪陆离吗?
诚然,朋友圈是一个好情人,给了我们一个相对封闭 的空间,藏着我们的隐私,驻着明净的内心,好像是“疲 惫工作间的星巴克,繁杂生活里的九寨沟”。
当然,更重要的是,朋友圈也让我们的社交关系保持
在一个刚刚好的层面,既不会疏于交往,又不会困于 人际。
只可惜,后面的故事如你所知,朋友圈的朋友越来越 多,微商幵始出没,广告时而抢屏,我们也开始越刷越不 幵心了。
|
|